大二上回顧
修課心得
回憶點們
這學期真的過得好快,甚至比黑暗的大一下還快,快到不知道從哪裡開始回顧。
資訊營
嚴格來說這不是大二上的活動,但我還是好想回顧一下。有可能因為活動已經結束很久了,所以現在看來都是雲淡風輕,但其實當時有一段時間真的很累很幹。不過先說結論啦,我還是不後悔參加資訊營的這個決定,但這也讓我知道我的屬性確實不適合這種活動。
還記得大一上宿營的時候,看著學長姐在晚會上的那些表演,我那時候還覺得怎麼會有人那麼閒搞這些表演給學弟妹看,但歷史證明,迴力鏢終究會打到自己臉上。
其實我早就知道我不適合這種活動了,這不是馬後炮,但我還是參加了,為什麼?其實在暑假回台南準備營前訓的時候我就在想這個問題,我在做的事情到底有沒有意義,可能我當時看得還不夠開,跑活動這種事情其實不用太在乎意義。我只是覺得,有人暑假找了自己的興趣,有人在表演,有人在精進程式,阿我怎麼在這轉扇子?
但到營期的時候,我開始跟其他同學變得比較熟悉,我認知到其實在營期前幾天我一直往負面的方向思考,連帶影響自己的情緒。我開始練習往好的方向思考,其實我不知道我有沒有成功,但至少不要再讓別人的營隊變得不快樂了。
資訊週
我也沒想到會跑啊,其實一開始只是覺得大二上要認真讀書,阿如果只有讀書好像又很無聊,結果在各種考量(?)之下還是跑去資週了。
但實話實說,這次資週真的比我想得還要累,我原本以為頂多就一個星期約練一次,一次兩小時時間到就可以走人了,沒想到會多一堆事情出來。真的很感謝兩個組代夥伴幫我扛了一堆事情,我從前期稍微出點力到後期不知道在幹嘛,感覺確實挺雷的。
只是比起資營比較多可以回味的點,資週現在回想起來好像只有很累而已。
直屬
拍謝啦學弟
足球賽
九月初的時候拉著陳老師和他室友一起去高雄看足球賽,不知道是不是第一次看的緣故,我覺得足球賽怎麼比棒球賽好看那麼多啊?節奏不會太拖滿刺激的,而且應援聲也很熱血,前面也不會有啦啦隊擋視線,超讚。我看的這場是台灣踢菲律賓,那天整個南部都在下雨,從台南搭火車的時候就覺得不妙了,結果到高雄的時候果然下暴雨,一開始還以為會停賽,結果人來都來了,當然是給我繼續踢下去,國家體育場全部都是愛國鬥士。台灣最後在下半場傷停補時追平,現場超嗨超亢奮,只可惜最後差一點絕殺,依然是場好比賽。
桃猿亞軍
我一開始真的覺得桃猿今年很有機會,阿也沒想到進台灣大賽之後各種軟手,那段期間看比賽看到快吐血。還記得 G7 隔天是資安期中考,但那時候我已經決定要退選了,直接拿我的資安學分獻祭,結果還是沒用,第一局爆 5 分太傷了。明年台鋼就要進一軍了,希望我還有時間可以看球賽。
總統論壇
看了柯文哲和賴清德來成大演講,兩場演講都分為演說環節和問答環節兩個部分,我覺得柯文哲在演說環節的表現比較好,內容很完整易懂,反觀賴清德一直講他以前幹了什麼豐功偉業,以為這是觀眾都 70 歲老人的造勢場啊?但是問答環節我覺得賴清德答的比較好,柯文哲就只是把前面說過的東西重新說一遍而已,我還真的抓不到他的重點。
但不得不說,問問題的學生本身也有點問題,講者是總統候選人級別的講者,問那什麼小孩問題?你問柯文哲電機系太內卷怎麼辦?要不要給學生一點建議?問就是回家繼續讀書,電機系一天不談成績會死是不是?

台北遊
大概在十一月底的時候,因為各種原因搞得我身心俱疲,週末逃回家之後,星期一跑去找台北的同學耍廢,畢竟那時候我已經是週休三日的人了。雖然只有一天,但我到現在還是忘不了,下午去台大亂晃,傍晚跑去南港展覽館喝酒,吃完粉圓之後再去玩桌遊,晚上在台大總圖前聊天,半夜再搭捷運末班車去夜騎,回程去燈火通明的林森北路吃宵夜,回到青旅躺到床上的時候已經凌晨四點了,台北怎麼能那麼好玩啊?
跨年
今年跨年在租屋處讀資結和離散,無限期支持成大改 16 週。而且今年五月天沒有跨年直播,害我只能去看各縣市尷尬跨年嘉年華。
碎碎念
內卷與好電
其實這應該不是只有我們系有這個問題,感覺滿多系(尤其是電資)應該都多多少少會遇到?一開始我還不覺得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,但自從這學期修了越來越多課,我發覺滿多人(或許包括我)其實根本不在乎學到什麼,只要最後成績單上的分數好看就好,甚至考試作弊似乎也不是太奇怪的事情。
仔細想想,這問題似乎比一般人所認知的「內卷」更為嚴重。根據 ChatGPT 的解釋,「內卷」指的是一種內部自我加速的現象,通常體現在人們在追求某種目標或者標準時,互相競爭、比較,形成一種不斷自我追趕、超越的狀態。但是回過頭來看,我們彼此之間競爭了什麼?除了成績單上的分數我想不到其他東西了,數位系統背個考古就有 A+,Linux 課只要會複製貼上就能拿 100(我好像沒有 100),程設二不用動腦也能 100 過,你跟我說這是資工系?然後面對假到不行的分數,再幫隔壁同學吹噓一下,「噢你怎麼那麼電?」、「你真的好電教我」,電你媽大韓吉拉,連個資結作業都不會寫,怎麼好意思把自己的資工系學生證拿出來?欸沒錯,以上這就是我,這完全是我,我就是那個什麼都不會,只會把分數刷得很好看的資工系學生。
摸著良心說,我還真的不知道我學到了什麼,有可能是成大太安逸,也有可能是我自己沒有警覺心,上學期 24 學分裡面,真正有讓我學到東西的課不知道有沒有 8 學分。回到「內卷」,我明白,「內卷」之人會這麼做是有他的理由,我也沒有要譴責他們的意思,畢竟這麼做並沒有錯,大家都只是為了自己的前途著想,或是說其實我也是他們之中的一員。畢竟只要自己多一分,名次就有機會高過別人一名,那麼排名百分比就可以再前面一點點,那就比較有機會推上比較好的研究所,未來又可以一帆風順了。幹根本跟考大學的時候一模一樣。
這有可能是為什麼我會覺得特選生很強的原因之一,對於他們來說,分數好像不是那麼重要,實力才是未來說話的依據,雖然有些人的想法比較偏激,但是我認為某方面來說,這反而比較符合資工系該有的精神?好像也不一定,畢竟擺爛跟專注有意義的事物似乎還是有點落差。

人與我
不知道是不是發現自己朋友越來越少了,這學期我也開始思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(?)。或許以前我高中的時候對於大學有很多錯誤的想像和認知。直到最近,我才意識到生活還是要以自己為重,不然再虛幻都只是假的。
我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,很喜歡思考人活著到底為了什麼,每天認真讀書,之後找個好工作,然後花錢買好看一點的棺材(?),「生不帶來,死不帶去」其實滿有道理的。回到現實,其實生活中沒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興趣是真的滿痛苦的,生活沒有重心,不知道為了什麼而活,或許高中的時候,我還會說「寫程式」就是我的興趣,但現在的我絕對不會這樣說。沒有歧視的意思,但對我而言,把「寫程式」當生活唯一興趣是真的有點可悲。
除此之外,我也會開始檢視我與身邊其他人的關係,並不是說接近或是遠離某些人,而是默默觀察。我猜有一部分原因是可能我不夠愛自己,認為自己不夠優秀,無論在哪個方面。所以我的潛意識中,會開始傾向學習身邊我認為優秀的人,儘管這會失去屬於自己的獨特,但畢竟這些人就是我欣賞的人們,「努力變成優秀的人」是潛意識中會自動執行的指令。
但其實我覺得我沒有學習得很成功,或許要學習他人優點實在是有些困難,很多習慣或是想法已經刻在我的內心了,這不是幾個星期或是幾個月可以改變的。回到現實,我身邊確實有一些人是值得我學習的,像是 CM 同學對於生活和人際交流的態度很令我佩服,也許是人家足夠外向,或是人家對生活的態度比我還要正面;CY 同學其實也很好,他的細心能夠感染到身邊的人,我自認我的本質與他相近(沒有自吹的意思),但顯然他是一個比較優秀的人,至少在我眼裡是這樣。
我有時候也會被困在過去中,不願意跨出新的一步,人也好、事也好、物也好,或許我比較念舊?我不確定是不是這樣,但看到身邊、從前的同學或朋友為了未來努力,我卻還在回味先前的美好,這顯然不是一件好事,有時候連自己都會被自己騙過去。
無論如何,希望下學期開始我可以擺脫自己對自己的拘束,「莫忘初衷」這句話不知道喊多久了,但好像從來沒有遵守過?
